冯仑:你一旦有了这种价值观,就再也不烦恼了
内容来源:素材来源自冯仑风马牛(ID:fengluntalk)。首推全新公路脱口秀和独家专栏,冯仑用“浅入深出”、“似非而是”的方式,聊风马牛不相及之事,与你一起酒后听段子,行走看世界。
今日笔记侠客&责编 | 清野
第1905篇深度好文:5107 字 | 8 分钟阅读
精华笔记· 文化生活·价值观
本文新鲜度:★★★ 口感:葫芦鸡
笔记君邀您,先思考:
为什么心离钱越远,钱就离口袋越近?
如何解决焦虑,有什么普适性的方法?
年轻人,怎样才能快意人生?
一、把价值观放第一位,顺便赚个钱
如何处理好理想和金钱的关系?
这是所有创业者每天都可能碰到的问题——在我们没钱的时候,该如何看待金钱?当我们有钱的时候,又该如何面对他人与自己?
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一次有幸和李嘉诚先生共进晚餐的经历,一直影响我至今,我也很愿意跟大家分享我的所得。
李先生是华人世界财富的状元,也是我心目中的偶像。
按大家惯性的思维,这样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坐好后才缓缓进来,然后大家会请他讲几句话;如果要吃饭,他一定坐在主桌,有个名签,我们20多人中最伟大的几个人会被安排坐在他边上,其余人末坐;饭还没有吃完,李大爷就应该要走了。即使他这样做,我们也不会怪他,因为他是伟大的人。
但是,当我们刚坐电梯到了楼层、电梯门打开的时候,发现李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了。这已经非常出人意料,更出人意料的是,以李先生的身价和地位,本来已经不用名片了,但是他还像在做小弟一样,给我们每个人递发名片。
发完后,又让我们每个人随机抽了一个签,签上的号码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。我当时还想,为什么照相还要抽号?后来才知道,这是用心良苦,为了让大家都舒服,没有按辈排座的隔膜。抽号照相后,还抽了一个吃饭座位的号码。
最后,大家让李先生说几句。他说,“也没有什么要讲的,主要是和大家见个面。”大家坚持让他讲,他说,“那我就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。”为了照顾到不同的听众,他先用英语讲了几句,再用粤语讲了几句。
他的主题是“建立自我,追求无我”,核心的意思是,要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,不给大家压力,让大家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,从而很自然地接纳他、欢迎他。
之后我们就落座吃饭。吃了大概一会儿,李先生站起来了,说,“抱歉,我要到那个桌子去坐一会儿。”后来我们发现,李先生在每个桌子坐15分钟,把一个小时平均分配给四桌的朋友。
临走的时候,他一定要与大家握手告别,每个人都要握到,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;然后还把大家送到电梯口,直到电梯门关上才走……
这一系列小的细节让我们非常的震动,也从中感受到了李先生追求无我的个人境界。
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,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,有点成功,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:他的存在让你感受到压力,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,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,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,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的自我无处藏身。
企业家是为了某种价值观而活着的人,所以,企业家赚钱和普通人赚钱是两个概念。普通人赚钱是为了生活,企业家赚钱,一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、专业,还有一个就是内心有向善的的愿望。他们把价值观放第一位,顺便赚个钱。
心离钱越远,钱就离口袋越近。大家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有很多差异,而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方法,最后决定了天下的人才、资源、你眼前的机会跟你的关系。
柳传志以前不是联想股东,他没有钱,当时很多人让他改制。一般人认为应该在这个时代抓住这个机会才能赚大钱。但是柳传志认为,所有的事情不能90度的急转弯,急转弯会翻,要拐个大弯,事情才能顺着走,该得到的都会得到。
又如王石,在商场上,他决定要名不要利,于是他做了职业经理人。他的工资在以前还不如我们公司的经理,但是他创造的利润是我们的五倍以上。
李嘉诚讲追求无我,柳传志讲拐大弯,王石取名不取利,大家都在抓钱的时候,他们刻意或者自然与钱保持距离。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外部世界的看法,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他们的成功之道。如果把这些归纳起来,系统化,而这也正是成功生意人与钱无关又息息相关的哲学。
二、价值观决定焦虑的程度
人的焦虑一般分为两方面,一方面跟钱有关,另一方面跟钱无关。人会在不确定性因素特别多的情况下,因为无法快速判断,而陷入一种心理焦虑。
人有很多情绪,喜怒哀乐悲恐惊,七情六欲,却没有人特地提到过焦虑。这说明在情绪中,焦虑属于持续性很长的慢性病。
想要解决焦虑,我们得先找到不焦虑的人,再看我们跟他的差距在哪里。
我们眼中最不焦虑的人,就是那些看上去很厉害的人。他们看上去不焦虑,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和他的焦虑不同,他们的能力,足够轻松解决我们的焦虑。
我接触的所有公司老板,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公司成立了快三十年的老板,其实非常焦虑。他们最焦虑的事就是企业转型。
转型有无限多的可能性,也有很多不确定性:转不转,朝哪转,怎么转,跟谁合作能让转型更顺。我们不知道转型能不能成不成功,它的成功几率甚至可能比当年创办公司的成功概率还小。
想要不焦虑,最方便的选择就是卖掉公司。但卖掉公司后,钱一多就得理财,外汇可能还会贬值,人就又焦虑了。
有没有完全不焦虑的人呢?还是有的,比如有信仰的人。你去寺庙就会发现,师傅们都不焦虑。
我前两天看到一个故事,有一个村里的寡妇生了一个孩子,她很害怕,就把孩子放到了寺庙门口。师傅把孩子抚养长大,很多年以后,这个寡妇准备把孩子领走。她感谢师傅为了抚养孩子,多年来承担着骂名——大家都骂师傅,身为出家人竟然偷人。
结果和尚说道:
你不用感谢我,我没有任何损失,因为我一出家就已经断了是非,他们说是什么都跟我无关。我还要感谢你,给了我一次考验的机会。
价值观,轻的叫鸡汤,其次是意识形态,最重的叫宗教,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解决人们的烦恼。
宗教很有意思,基督教跟伊斯兰教就是神教,解决了人跟神的关系。你用不着焦虑,因为无论你是富贵荣华、高官厚禄还是妻离子散、家破人亡,都是神赐予的。
这两大宗教让神来决定一切,减少了自己的很多烦恼。
大家知道,宗教的教育体系很厉害,穆斯林生下来就是穆斯林,生活方式跟教育是统一的。穆斯林一辈子念一本书,一天复习五次,把观念植入你的内心——你的一切都归于上天。基督教可以半途加入,生活当中有一半和教义重叠,还有一部分不重叠,一辈子念一本书,一个礼拜念一次,它的影响力相对弱一点。
所有这些宗教都有共同性——有一个一神教的造物主。人和神之间有媒介,有培训地点:教堂和清真寺。里边有老师,比如牧师,不停地培训你。
经过这个强大的培训系统,所有人会自然接受一切结果,安心做自己的事,也不觉得纠结和焦虑。
至于佛教,什么时候参加都可以,在哪参加都行,生活方式跟信教没有什么关系。而且佛教不是神教,它是一个没有神的教。
佛教的最高境界,即“佛是智慧”,修行是解决自己的智慧问题,让自己成佛就是更有智慧。而且佛教有四大宗派,又有一百二十多个法门,它是有一百二十多个路径,使你变成有智慧的人。
人一辈子操心三件事:
第一件事情叫钱的多少,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挣多少钱;
第二件事情是苦乐,不知道自己会经历多少痛苦和幸福。比如说你结几回婚,爱几个人,喜怒哀乐悲恐惊,这些情绪快乐与痛苦你都没法预见。
第三件事情叫生死,不知道自己最终以什么方式结束生命。是车祸,是癌症,是上吊,还是被杀掉?
普通人总是觉得苦就是苦,乐就是乐,所以要趋利避害。钱多就是多,少就是少,一定要多挣,一旦少了就不开心。另外生就是生,死就是死,活着总比死了好。
佛教也永远在跟你讲这三件事,可是它用等号解决了这三个问题——生等于死,苦等于乐,多等于少。
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,可以根据睁开眼睛时候的睫毛角度区分大陆、台湾、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地区的华人。
大陆人的睫毛是 180 度,就是直眉瞪眼,眼睛瞪的很大,睫毛往上挑,眼里赤裸裸地充满了欲望,绝不动摇。
大陆人最焦虑,因为大陆只有两亿人信三大宗教,还有九千万党员,他们算是有信仰,剩下 11 亿人都没信仰——11 亿人都为人生这三组矛盾在发愁。
香港人的睫毛角度比大陆人小 15 度,他们的法律很严格,做事儿前要先看看周围有没有警察,或是会不会犯法。
台湾人的睫毛角度比香港人还要小 15 度,台湾很有意思,按照面积和人口算,当地的庙宇密度是最高的。台湾人的心中有信仰,所以大家到台湾,会发现他们每天都很开心,说话口音软软的。就算是发火的时候,他们也就最多说一句:“你想怎样?”
而新加坡人的睫毛角度要再放下 15 度,他们就这么低眉顺眼,不敢抬头看人。
实际上,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大陆、台湾、香港和新加坡四个地区的华人,他们的焦虑很不一样,而且他们的焦虑程度和他们解决这三组矛盾的方法有关。
你一旦有了这种价值观,就再也不烦恼了。生等于死,死也是生,你们也不要悲伤。钱丢了,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,安知非福?
如果天气很热,刚好考验一下我的心智,我接受了这么多的紫外线,也许还能消毒呢,懂得苦就是乐,人生一下就霍然变得释然了。这样想开了之后,你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?
三、年轻人应先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
快乐的感觉是一种自我体验,当然,也要有社会的评价。如果你自己的体验和社会的评价能平衡,那你的快乐分值就会比较高。比如,你认为自己很牛,大家也吹捧你很牛,这就说明你的自我体验和社会对你的评价是一致的。
人生其实是非常公平的,在每个阶段,你得到的快乐都来自于自我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。极度爱慕虚荣的人内心是极其虚弱的,他的自我评价系统很弱,他完全靠社会对虚荣的评价系统来支撑自己。
外重者而内荏,所谓外重者,就是特别在意外在形式的人,比如一个人出门带五个保镖,八辆汽车跟着,吆五喝六的。内荏,就是内心胆怯、恐惧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特别在意外在的东西,比如特别在意别人怎么吹捧你,你不是博士,非要让人家说你是博士,就说明你的内心其实是很懦弱的。
所以,要有理想和信念,也就是说,要建立内在的价值系统和自我肯定系统,同时要获得一点儿成功。获得一点儿成功,外部就会给你一点儿评价,就会鼓励你、鞭策你,强化你的自我评价系统。如此,这两个系统就能保持平衡,你就能一直很快乐。
如果只有社会的高度评价,你内心完全不够自信,就会出现这个门、那个门的笑话。相反,如果你只相信自己,完全不在意别人怎么看,那你就可能走向极端。所以,一个健全的人,其内在的评价系统和外在的评价系统要保持平衡。
对年轻人来说,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,大部分人都是要靠自我评价的,因为你刚进入社会,社会还没有建立起对你的评价。
我给大家讲个故事。我20多岁的时候,也像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热血澎湃,想干很多事情。有一天,一个很大的领导找我谈话。他说,听说你思想很活跃,我要跟你谈谈。领导要找我谈话,这事儿多了不起啊,进去以后我就开始说,说了大概一个小时。最后,这个领导说了两句话,从此我就踏实了。他说:
第一,你说了这么多社会问题、这么多现象,我告诉你,你知道,我比你还知道,因为我是领导,我看到的信息、听到的信息比你多;
第二,你着急,我比你还着急,因为我是领导,出了问题,我遭受的损失比你大得多。所以,不需要你教我怎么干,你跟着我干就完了。我一想,这个逻辑也对啊。
后来我明白了,在二三十岁的时候,想得到很多的社会评价是比较难的。在这个阶段,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。
比如我想做一件事,我是偏执狂,我就要去做,不管别人怎么说,因为这时候社会不可能马上承认你。等你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,你的机会就变多了,因为社会是被四五十岁的人控制着的。
那时候,我在机关里是年龄最小的,我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干不了,找谁都是老爷爷,年龄大的人根本不理我。今天我发现,我们同学里什么人都有,有做生意的,有当博导的,有当部长的,不管什么事,只要我打个电话,都能找到相应的人咨询。
所以,在20多岁刚进入社会的时候,你扮演的是一个候补队员的角色,甚至可能连候补队员都不是,只是一个足球爱好者。到了30岁,你就混成了一个候补队员,到了40岁,就差不多可以上场踢球了。
在20多岁这个阶段,怎样才能快意人生?
就是用理想来鼓舞自己,用时间来检验自己,用些许成功来安慰自己。你只会有些许成功,不会有很大的成功。当然,有的人在20多岁的时候已经小有成就了,但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。等你熬到三四十岁的时候,你就开始进入另一种快意人生的状态。
大家知道,王石60岁的时候又去爬珠峰了,爬珠峰除了要有毅力,还要有很多其他条件。我记得他第一次爬珠峰的时候,因为经费不够,找朋友集资,那时候他40多岁。到了50岁、60岁的时候,他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了。
也就是说,在20多岁的时候,你获得的快意并不是人生峰值上的那种快意,男人的人生峰值应该在45~55岁。
在20多岁的时候,你有时间、有未来、有理想、有健康的身体,你不怕失败,你可以做无数次的尝试,等待最后那一次的成功。
有人讲过一句话,他说年轻人吃苦不叫吃苦,叫有福气,因为你有选择的机会,有失败的资本。老了以后吃苦才真叫吃苦,比如你到了60岁,贫病交加,这才是真苦。在20多岁这个年龄段,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目标,不要怀疑自己的未来,而且要坚信时间是站在你这一边的,这样,你就可以快意人生。
《冯仑商业三部曲(套装3册)(岁月凶猛+理想丰满+野蛮生长)》
扫描二维码
进入购买页面
笔记侠爆款好文推荐:
1个愿景,3次突破,10年坚守,幸福“孕育”于此 | 年度专访